基地概况

Base Overview

科研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概况 >> 科研队伍 >> 正文

“十四五”研究方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14

一、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概括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本基地确定“十四五”主攻方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这一主攻方向旨在回答以下重大问题:一是通过总结中共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明确中共作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领航者的重要角色和突出贡献;二是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的新变化及其影响;三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新阶段;四是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高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本主攻方向总的设想是: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中国逻辑与世界逻辑相统一,通过回顾历史、研究现实、面向未来,系统性、创新性、专业性地回答历史之问,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二、五个重大课题

课题一(山东大学承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研究。

本课题是主攻方向的历史与逻辑起点,从大历史观和战略思维的角度,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对各种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应对方略,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关系及互动机制,以及统筹两个大局的方法路径。既回顾历史,也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不仅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也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课题二(山东大学承担):大变局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研究。

本课题是整个主攻方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视角,阐明其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影响和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轨迹和规律,以及对政党文明、政治文明、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影响。

课题三(中国政法大学承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研究。

本课题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的视角,阐述其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观念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基础、组织和政治作用方式的影响等。

课题四(山东大学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大变局的关联性和统筹性研究。

本课题着重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态势讨论其所处的历史阶段,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及其最新发展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作用。

课题三、四从当今世界“一球两制”和“过渡时代”的现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新阶段新方位,对其形成科学认识,这不仅是进一步正确认识和统筹“两个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这种认识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是对“两大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的总体性研究和认知,因而构成整个主攻方向的主体内容和后续研究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题五(中共中央党校承担):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本课题是整个主攻方向的落脚点和核心内容,旨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和“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对世界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意义,对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历史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作用。

主攻方向以中共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为逻辑起点,以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关键环节,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导向,以大力拓展和深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任务和研究重点。

三、十个专项课题

为拓展和深化对主攻方向的研究,本基地拟在上述五个重大课题之外,自设8—10个专项研究课题,其中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进程的规律性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与周边安全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研究;新时代党的大统战工作格局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外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跟踪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75471 传真:86-531-88375471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