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国际声誉日渐高涨,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海内外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中国共产党,中共学已成为一门时代显学。为增进海内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学术交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洞见和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由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专场“第三届国际中国共产党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学术研讨会于11月24-25日在复旦大学子彬院召开。
在为期1天半的会议中,来自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俄罗斯科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日本爱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海外中共学研究评析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等议题展开学术对话与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是一项宏大、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迈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要研究好中国必须抓住中国共产党这个关键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承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研究好中国,就必须抓住中国共产党这个关键。复旦作为一所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的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党史党建研究,专门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正式对外招收党建专业研究生,并将海外中共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研究方向。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海外中共学研究发展,不断丰富研究内涵,拓宽研究视野,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不同思维语境下的对话交流、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特别是做好三方面工作:打造海外中共学学术研究高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打造海外中共学人才培养高地,积极构建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输送本土人才到国内外一流海外中共学研究机构交流访问,吸纳海外优秀的学者和学生来华访学、留学;打造海外中共学咨政智库高地,立足国家战略,实现智政合作,为党的治国理政建言献策,同时注重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特别是立足文化自信,主动对外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要把握好主客体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是新形势下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合作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塑造良好国际形象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以及哪些要素会影响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只有明确了概念和要素,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针对国际形象建设的主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保持和发展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的取得显著成就,这是建构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基石。针对国际形象建设的客体而言,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共产党一切言论行动,在不同的国家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形象。这种客体复杂性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无法决定和改变的,但可以努力尽可能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和赞同。努力还需要依托主客体之间的中间渠道来实现。因此,要建构良好国际形象还应当充分重视和运用好各种中间渠道向外部展示和传输某种信息,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防止真实的形象被人为的恶意扭曲。
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示独树一帜的治理形式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教授马丁·雅克
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冷战思维的延续,西方国家对待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态度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傲慢,甚至有时会妖魔化或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然而,由于中国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为全球治理提供模式框架的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日趋衰退,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促使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长期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当然,这种改变仍是局部的、有限的。中国一方面受到其他新兴势力崛起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美国对华的孤立。为此,中国共产党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才能在全球舞台寻求更多伙伴的支持和机遇,从而进一步改善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改革开放为国家形象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为国家形象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反过来对推动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形象是立体的、多元的、全面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运用多种途径、借助多种平台建构起富裕、创新、务实、包容、民本、开放、担当等多重国家形象,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形象建构的高度重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为自觉行为。其中,领袖个人魅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形象的建构,增强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澄清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尊重,为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学者要有政党形象塑造关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高晓林
党的理论创新形象塑造的源流上源自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源自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党的理论创新形象塑造的向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上,既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形象塑造的实践维度上带有鲜明的中国实践特色;理论与实践在互动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形象的塑造。理论源自实践,理论又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例如在长征生死存亡的实践大检验中党抛弃“左倾”错误理论,才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教育全党和教育群众。学者要有政党形象塑造关怀,通过学术交流,让更多国外学者了解到党的理论创新内容,通过学术视角把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形象塑造好、宣传好,让国外的受众了解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
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
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韩强
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居于中国当代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围绕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时代主题——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话语体系并加强国际传播无疑是提高党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当前党的建设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构建融通中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托,在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认清现状与不足,找到工作重点,尤其要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积极支持开展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增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力,从而逐步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重大主场外交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重要平台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林绪武
政党的国际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该政党的有形表象、精神内涵、国际行为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良好的政党国际形象,可以提升政党的国际地位,增强政党的国际话语权,也可以激发国内民众的政党认同。然而,长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和话语体系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存在被妖魔化、神秘化、边缘化的情形,体现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和误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相继举行“亚信峰会”、“G20”杭州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重要平台。中国共产党充分把握这一系列宽领域、高规格、影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爱好和平、责任担当、开放包容、务实精神的国际形象。
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更重要的命题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理论室主任 栾建章
中联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部门,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也就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国际政党、智库、媒体各方面介绍好中国共产党。以前总说让世界了解中国,如今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力量,只有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了解中国的一切。当前中国面临特殊外部环境,如何塑造形象、塑造什么样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接纳。因此,必须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发出中国共产党的声音,研究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好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主张、政策、倡议,在国际大格局中顺应时势,有自信、有定力地建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善和提升形象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安德烈V.奥斯特洛夫斯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善和提升政党形象的一项重要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但如今中国的GDP已经成为印度的五倍。二十五年前,俄罗斯的经济规模远大于中国,1995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俄罗斯,而现在俄罗斯的GDP只有中国的1/8。通过这些GDP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部分沿海地区已经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社会群体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差距较大。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届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中国得以全面实现,包括在落后地区也能够完成达到基本的指标。
据悉,国际中共学论坛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发起,在中美之间交替联合举行,是海内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分享学术成果,增进不同思维语境下对话交流和协同发展的常设性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