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9日—31日,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年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此次会议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总结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经验,研究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经验检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专家学者莅会。
一、“两个如何认识”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现状
1.研究的理论现实意义。姜铁军副部长(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出,“两个如何认识”是社会主义研究的核心难题之一,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一个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张乐岭教授(山东大学)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而资本主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这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怀疑。因此,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是全党全国加强思想建设、帮助广大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心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创新和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
2.研究的理论方法。张乐岭教授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勇于创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理论和实践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着眼于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奚广庆教授(教育部)认为,目前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中似乎有些唯心史观的东西。许多人讲的马克思主义与客观实际并不相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理解成了公式而不是既定事实。我们应该回到实际,根据实际概括出我们的结论。包心鉴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提出,要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和考察当代社会主义。透过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进一步认识和论证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时代必要性,进一步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道路。把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大视野中加以深入地研究和考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题中重要之义。
3.研究的现状与议题。张乐岭教授认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其主要促进因素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目前,这方面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为进一步理论深化奠定了基础。但是,面对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上有深度有分量的成果还不多见,理论创新也还不够。他进一步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十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资本主义新发展,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研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与影响,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成功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研究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研究。
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特征。赵明义教授(山东大学)认为,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首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及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科学性与革命性融为一体和开放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2.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刘玉安教授(山东大学)强调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严峻挑战,认为全球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同时,林德山博士(中央编译局)也认为,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永远是受益的,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由西方发达国家操纵,这些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挑战。徐艳玲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时代挑战的正确应对。当前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大时代,它带给中国的挑战将大于机遇,因为中国没有强大工业经济基础导致的起点不同、西方知识霸权的威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王怀超教授(中央党校)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怎样融合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融合在政治上已经解决了,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并未找到有效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治制度的重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要求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能够在20年内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劳动者合作经济成为主体,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所有制将成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问题。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和劳动价值以及剥削问题。薛汉伟教授(北京大学)从实践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观念面临的挑战。我们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与原有观念的冲撞,而且私营经济、阶级关系、分配问题等也都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4.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罗燕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概念来分析当前的问题可能不太充分,应该从政治体制视角加以考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实际问题着手,比如要解决乡镇这一级的财政制度以及单位所有制问题。近期目标应该首先是国家公务人员的平等,没有公务人员的平等就没有严正的国家、严正的党。王韶兴教授(山东大学)认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本本主义的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应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俞思念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在当前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需要深刻理解并实践“三个代表”,这样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5.治国方略研究。盛奇秀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中华传统治国方略中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们体现在:能谋善断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民主科学决策的价值、坚持赏罚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强化激励机制的价值、合间兼施的科学成分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价值、知人善任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率的价值、宽严相济方略的科学成分对实现管理高效化的价值和礼法并用方略的科学成分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等等。
三、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研究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矛盾。林德山博士认为,认识资本主义生存机制的变化必须从大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冲击入手。影响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因素包括: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体系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克服了19世纪的自由放任主义,逐步形成了一套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它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政治民主相对健全等三个方面。这些调节机制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管理革命”和新的中间阶级的兴起、福利制度下劳动者社会地位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的主要斗争形式合法化和西方社会阶级意识与阶级结构变动呈现出非固定性趋势。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未根本改变但却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经济上跨国公司内部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全球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效率的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关系和传统民主制度的基础受到侵蚀而出现的新矛盾。林德山博士总结道,20世纪资本主义所处的基本环境以及内在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并未最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
2. 波兰和日本研究。郭增麟研究员(中联部)认为,对于原来是社会主义后来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波兰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波兰的制度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决策中心从中央政治局转向议会制民主;二是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实行私有化和股份制。而且,这一进程仍在进行当中。我们国家对于现代民主特别是议会民主制的许多东西并没有弄清楚,理解了波兰可以使我们少争论些无用的东西。曹天禄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提出,日本共产党依然是一支比较强大的左翼力量。他的依据包括:日共虽然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但仍然提科学社会主义;日共新党纲修改为民主革命阶段是更加符合国情的策略,它仍然关注维护广大国民的利益并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日共还是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同情支持他国反侵略历史的斗争。同时,曹天禄教授还进一步提出如下看法:国际共运尤其是目前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日共的影响非常大;日共提出在21世纪初期执政或联合执政即在政治上实行人民议会主义、在经济上提出市场经济模式有着一定意义;日共21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和日本社会主义要集成人类全部价值与成果的提法也有借鉴价值。
3. 社会民主主义研究。郇庆治博士(山东大学)从全球化观的角度具体探讨了社会民主主义。他首先界定了理解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向度:一是哪些方面的全球化即它的内容向度;二是多大范围的全球化即它的空间向度;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全球化即它的时间向度 。基于此,他认为,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化观有三个方面:全球化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世界一体化,更是公民生活时空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化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单向度扩张的过程;全球化并不是一种宿命意义上的力量,传统政治主体如民族国家仍然可以发挥它们的影响。对于如何理解社会民主主义的这些观点,郇庆治博士认为,应从它对全球化本身的理解、它与各种全球化观点的关系以及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三个视角来分析,提出通过对全球化的一种积极阐释,“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治主体社民党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时代中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周穗明研究员(中央编译局)认为,我们必须重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而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深入研究。在她看来,自由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导向和实践政策,而且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而以个人自由为基点所建立的“自由主义一般”是自由主义的共性本质。自由主义派别实质上基本隶属于两大线索:一条可追溯到洛克、斯密传统的线索,另一条则是以卢梭为源头的线索,即所谓“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两者在自由观、平等、民主、公共政策导向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从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开始建立起意识形态上的霸主地位。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帮助西方发达国家重新走出了困境,促动了西方进入新一轮的全球化。因此,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须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压力下逆风起飞。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从自由主义百年改革中汲取经验,在实践上学习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在政治哲学的高度体现社会主义在价值理念上对于自由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全面战胜和超越自由主义。
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研究
1. 两个德国不同发展模式比较。姜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以后,民德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联邦德国还差很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东西占领区不同的政策。西占区英美对其进行援助,而苏联却对东占区进行严格的赔偿;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东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西德实行的却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两德在决策方式、资源分配、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联系经济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姜琦教授还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往往注重平衡机制忽视了动力机制,而资本主义则恰恰相反。
2.东方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路径。孔令栋教授(山东大学)认为,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现实,自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逐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因而西方社会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在基本特征、发展道路以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3.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赵曜教授(中央党校)认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来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把灾难和危机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财富。但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结构危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势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有利时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较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盟的破裂,使社会主义严重受挫。但赵曜教授也认为,总的来说,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太年轻,还有弊病,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