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是第一批入选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通过评估,现已进入二期建设,2005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计划。
(一)体制创新
1.充分发挥基地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定时召开学术委员讨论决定基地重大问题。2.集合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科研工作;与国内权威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3.对在研项目进行“实时”管理;对教育部重大课题,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管理。4.已经形成了依托院系既密切合作又独立运行的工作机制。
(二)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我们开展了国外社会民主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时代特征各国实际相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历史经验研究,越、老、朝、古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现状研究,共产党与社民党的关系,欧洲社会民主党指导思想的演变等十个重大课题的研究。
作为重大课题的中期成果及其他成果,共出版著作20部,发表论文165 篇,其中入选CSSCI的论文93 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 项。赵明义等人的专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王韶兴在《山东社会科学》上的论文“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同时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王韶兴发表在《社会科学》上的论文“政党文明问题探讨”被《新华文摘》转载,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建民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论文“论劳动力商品的自我增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十五”期间共获得科研项目29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16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外资课题4项,以上课题共获得项目资金249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0万元。
(三)资料信息建设
基地资料信息中心中文藏书达22900册;外文藏书4314册;中、外文期刊计320余种。文献中心已实现微机管理,建立了一般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网站管理设有专岗,能够保持正常连接并经常更新。基地主办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在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
(四)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基地拥有以9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为骨干组成的专兼职科研队伍。现有在读博士生26人,硕士生19人。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我们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1.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如在国内政治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冯克利教授的引进;2.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实行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严格执行学术规范,终止、延期答辩,延长培养时间等形式,基本克服了研究生当中存在的学风问题,扭转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
(五)学术交流
十五期间,基地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其他学术会议2 次。共有11人次出国进行访学或研究。邀请了希洛戈罗德、戴维·科兹等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山东大学讲学。已经与几所国外知名的研究机构就长期合作交流达成意向。
二、“十一五”及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基地建设目标
基地及依托学院在社会主义研究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拥有国内唯一从本科到博士的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培养体系;拥有一份在学界有着良好声誉的专业学术刊物;拥有完善的办公设施和研究条件;学校在各方面给予基地以重点扶持;与国际学术同行有着广泛联系与密切交流。
基地发展面临的较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在学术界及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难以招收到具有很强的专业兴趣的学生,招生和培养的难度加大;社会主义研究方面高水平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可能在“十一五”以后更加明显地凸现。
在“十一五”及未来较长的时期里,我们基本定位是: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继续巩固我校的社会主义研究在全国高校的领先地位;加大培养有潜力的学术新秀的力度;与国内其他大的研究系统,如党校系统、社科院系统等相比,进一步突出我们的特色;扩大与国际同行的对话与交流。
(二)实现目标的措施:
——作为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之一,启动《社会主义年鉴》编辑机构的组建工作,编辑部将由来自山东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聊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当代世界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影响的社会主义研究专家组成。从“十一五”的第一年开始出版第一卷。《社会主义年鉴》编辑部的组建和年鉴的出版将成为团结国内社会主义研究力量、攻占学术制高点的一个新的平台。
——作为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的措施,引进1-2位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外聘几位已退休但身体健康的学术大家。
——按照教育部创名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办刊水平。
——根据在山东省邹平县实施的“新时期农村组织化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拟组建“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科研增长点。
——加强网站建设,逐步改变目前网站的功能主要限于工作网站的状况,把网站的建设向着信息资料中心的方向推进一大步。具体措施是:派员到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等网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习网站建设的经验;加强与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合作,建立社会主义专题数据库;加大网站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完善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末,研究生培养质量居全国本学科的前列。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1.从海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延聘知名学者为兼职导师;扩大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开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新型课程,加强和改进前沿学术讲座等。3.推进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由学校和导师筹集资金设立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引导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计划于2008年5月份召开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除了中国学者外,会议将邀请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在社会主义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学者参会,会议的筹备工作将于2007年初启动。2.与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合作关系;参与更多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邀请两名以上境外学者来院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研究;为学者、学生搭建起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三、“十一五”科研规划
(一)本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现状、学科前沿和热点、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是本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中国共产党每一次理论创新,每一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都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点,无论研究队伍的规模,还是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这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近些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重新编译和新资料的介绍,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总的看处于徘徊状态。
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挑战及社会主义的回应,一直是社会主义理论界的热点。在经济关系中应实行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所有制,在政治关系中是否应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争论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在未来很长的时期里这方面的研究和争论都将是热点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本学科的一大热点。目前的研究已经从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的宏观研究转向具体的、可操作的微观政策研究,已经产出了一批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在拉丁美洲的日益兴盛,关于拉美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的研究正在成为本学科的新热点。在这方面,除了对古巴社会主义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以外,对拉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左翼社会运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比较全面的、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主义学界的研究热点,其背景是近30年来新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挑战。在欧美学界的语境下,这一问题主要是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新自由主义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者和其他左翼学者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或从理论上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模式,或探索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的可能性。
(二)“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及简要说明
“十一五”规划工作主要围绕党的理论创新、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自由主义问题,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拉美社会主义和左翼社会运动,国际学界的热点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课题设计和展开研究工作。除了对由教育部立项、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组织实施的重大招标课题履行管理职责外,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将开展以下研究工作和科研组织活动:
1. 组织“当代社会主义文丛”和“当代社会主义译丛”的写作、翻译和出版工作,争取在2007出版第一批成果;积极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的招标,争取获得1项攻关课题;加强与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2--3项由合作单位出资的合作项目。
2.山东大学“985”二期工程项目“20世纪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已经学校批准立项,正在实施中,力争在“十一五”末结项;教育部2005年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子课题已和天津师大签订研究合同,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研究工作。
3.由我研究所发起,约请国内知名社会主义学者就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文献进行整理评估,不定期的结集出版,这一活动,对于推动我国学界的社会主义研究将产生影响。
(三)“十一五”期间基地重大项目招标课题
“十一五”基地重大项目招标课题规划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统筹考虑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统筹考虑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长期探索的重大基本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及简单说明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和谐社会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历经数次反复和变化。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深入地探求这些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对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的解读应是研究的重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变化和未来走向的探索是本项研究的首要任务。
2.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本课题的提出既是为了响应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也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生的“信仰危机”、“信仰缺失”,针对着观念碰撞、文化交融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重大问题而设计。本课题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建提供理论说明和政策建议。
3.中国社会主义与中国文明史的关系研究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由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等等加以说明。本课题要求从中国文明史中发掘出使得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支持。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组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阶层结构是制约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各阶层的组织状态决定着它们表达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和方式。在革命时期,被组织起来的农民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被组织起来的农民为工业化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后期开始的农村改革过程中,高度分散化的农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状态必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继续处于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乡村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农民组织化的基础上重建和谐的乡村秩序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本课题要求把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对策性研究作为研究重点。
5.拉丁美洲社会主义及左翼社会运动研究
拉丁美洲国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正在增大,而社会主义和左翼社会运动在拉美国家中不仅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对这个地区的社会主义和左翼社会运动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在世界范围内把握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的发展,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这一地区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拉美社会主义和左翼社会运动的研究在高等学校相对薄弱。本课题的研究团队应承担起积累和整理资料,通过课题研究为后续研究培养人才,同拉美国家的有关学术机构建立联系的基础性任务。
6.20世纪社会主义批评史
本课题要求研究者就整个20世纪的各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对社会主义、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批评以及社会主义者对这些批评的回应进行系统的整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各种重要的分歧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主要观点和论证的梳理是不可取少的内容;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在若干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应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7.90年代以来西欧社会民主党社会政策改革研究
本课题要求在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研究中突破目前以思想理论和纲领的研究为主的状况,深入细致地研究其包括医疗保健、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政策,研究它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我国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8.二战后东、西方主要社会思潮及其演变趋势
二战结束以来,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对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潮,简言之,社会思潮在广泛意义上的左和右之间经历几次大幅度地同步摇摆:大致说来,二战后的最初几年间,无论在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左翼势力、国家干预主义等占据上风;50年代普遍出现了“右”的倾向;60-70年代,世界的社会思潮总的说偏向“左”倾;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又都从原来各自的立足点向“右”的方向倾斜。本课题的要求对这些思潮的基本走势做出梳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做出系统说明,就未来较长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的走势做出分析。
9.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本课题主要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经济关系上确定时代特征的研究。“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等等命题主要是从政治上、国际关系上去概括时代特征,如何从经济上确定时代的性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在经济上明确时代的特征,是从其他方面确定时代特征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和论证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对帝国主义理论和围绕帝国主义理论而发生的争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当代国际学术界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有影响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评判;以扎实的实际材料为基础就现阶段资本主义的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证。
10.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极左思潮和派别研究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极左思潮和派别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无论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还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极左思潮和派别都造成过极大的危害;在现实中,极左势力如无政府主义、托派等在国际上仍然有一定影响。本课题要求就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各种造成过重大影响的极左倾向、派别、人物等等进行系统梳理;就这些思潮和派别的起源、演变、表现形式和影响等等进行分析总结;就其未来发展做出评判。
1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1)、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分类比较和经验总结;(2)、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研究,如以色列的基布滋,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动者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现状、绩效和前景等等;(3)、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企业的历史、现状、绩效和前景;(4)、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最新理论探索。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回应工业化的挑战而做出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回应了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中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应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研究应为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经济行为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有制企业能够同非公有制企业一样做到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是困难的问题。公有制企业能否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比较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在保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能否建立起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这一大问题的核心课题。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比较全面地总结有代表性的市场经济类型中的公有制企业的运行经验,全面地总结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本课题的结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提倡具有科学精神的大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