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转变
【摘要】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即"时代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换成"和平与发展"。在时代主题转换了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已由强?quot;统一性"和"国际联合",转变到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传统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以"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为特征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了我们党的对外战略,顺应并推动了国际共运中"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从而使传统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战略转变,既是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逼迫"的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大选失利及未来走向
【内容提要】在德国2002年大选中,民主社会主义党被挤出联邦议会,其失利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民主党政策上向左摆动抢了它的地盘和话题。在党代会上,民社党"正统派"把"改革派"清除出党的领导层,同时把未来的走向定为抗议性"反对党"。但由于该党面临分裂的危险,也未真正找到符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发展路线,前途实际上相当渺茫。西欧左翼党和共产党大都有相同的处境,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
【摘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瑞典社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又对其理论和政策不断创新,努力推动社会向着有利于劳动人民方向发展。它的理论和实践为瑞典社会增加了不少社会主义的因素。近年来它通过大规模政策调整使瑞典经济又恢复了活力,并成功地击败了新自由主义势力的挑战。
苏共与德共关系及其启示--1917年至1991年的历程……………(德)T.柏格曼 潘利英译 魏小萍校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与中苏关系恶化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中苏双方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始终站在维护苏联模式的立场上来。苏方当年所作的某些改革,虽然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巢臼,但却被戴?quot;修正主义"的帽子。这场论战对中国国内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引发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主题、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拖向了绝境。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要从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而这正是总结1956年后二十年坚持维护苏联模式的深刻教训的结果。
普京执政以来俄共的新探索及其困境
【摘要】本文分析了普京执政以来俄共在内外政策和工作重心方面的新调整,即:对普京从期望到失望;斗争目标从幻想到现实;工作重心从上层转向下层,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现重掌政权、复兴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俄共目前日益严峻的困境,分析了其内外原因,并展望了俄共的前景和未来走势。
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政治根源
【摘要】中外学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偏向政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形成有特殊的政治原因。在改革前的"全能主义决策模型"中,统治精英阶层对农民的意识形态偏见,促成了阻止农民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制度安排,为城市偏向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改革以来的"分裂式权威主义模型"中,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延续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普通市民对国家政治系统的压力,而是来自城市-官僚阶层。中国的城市偏向政策将在城市-官僚主导的改革进程中,随着普通市民社会福利水平的相对下降而逐渐消失。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奠基石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正在进行新的构建。其中日益发展的社区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则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当然这块奠基石仍处于打造之中,而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则是打造这块基石的铁锤和錾子。
社区发展与公民参与
--中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概述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社区发展类型,中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立起了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下,实验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领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示范。
资本主义的新面孔
〖摘要〗过度的资本积累、生产的缓慢增长、未偿债务的增加等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长期衰退的趋势,把未来的视野局限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看来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