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孔新峰,全文如下: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近日,本网记者就学界4年来如何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继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问题采访了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孔新峰。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结合当前实际,谈一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孔新峰:正所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政治理论角度观察,政治理论的大部分伟大作品都是在世变急遽、既定权力格局发生重大移转之时创作的,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所言的大河流域信仰与理性勃发的“轴心时期”如是,美国政治学者萨拜因在《政治学说史》中提出的西方政治理论两个“黄金五十年”更是如此。反观当下的世界,举凡新技术革命深刻开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生、风险社会及老龄化社会浮现、文明冲突涌起、中国崛起与世界格局变迁等因素,莫不是“大问题”,莫不呼唤着“真思想”与“新理论”。
“5·17”讲话以来发生了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以“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的郑重政治宣示和周详政治部署;二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成为全球大流行,对各国国家治理及全球治理构成重大挑战。中国以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在交出绩优答卷的同时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就此而言,总书记所言的“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谓恰逢其时。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您看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孔新峰:当代中国研究政治理论,绝对绕不开所谓“古今中西问题”,亦即总书记所言的“中国、国外”“历史、当代”“人类、未来”等致思资源与运思方向维度,而其主体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大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看来,所谓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实际上渊源有自,那就是中国文化自古有之的、进而使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磅礴“化”力。宋明理学的兴起、明清“青天无处不同霞”的三教会通,实则意味着佛教的中国化;近二百年来和百余年来,中国人实际上也在进行着“西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离不开对于历史的与当下的中国情态与事务的写实、理解和诠释,离不开文化自信与文化谦逊相结合前提之下的执果索因、并时弛张。用梁漱溟先生在其未刊著作《中国——理性之国》里面的话来说,便是“循成果以求内因,即粗迹而见精义”。在此基础上,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有望达致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的难点与制胜点——中国版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您看来,未来在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孔新峰:“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论国史短长,莫不有其自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自觉努力,多体现为各国大学中注重经典研习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务期使其国民熟知经典并与“伟大的心灵”对话,通过“祖述希腊,宪章罗马”,进而整理自中古以降直至近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世俗革命迭次累积与转化重生的“国故”,发明或赓续其文明“道统”,夯实其内外“软实力”的根基。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政治担当、主体意识、传承精神和济世自觉不可或缺。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务必具备以笔为剑、淑世报国的政治担当,务必具备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宽广视野,务必具备见微知著、即事明道的理论自觉,务必具备因应时变、答疑释惑的现实关怀。质言之,出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应当兼具“史论”“理论”与“策论”的优长。同时,出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还应具有“淑世”情怀,亦即“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高度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正所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吴屹桉
文章来源: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x.cssn.cn/zx/bwyc/202005/t20200516_5129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