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库

Scholar Library

孔新峰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文库 >> 孔新峰专题 >> 正文

孔新峰:为政以德 政者正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5

2022年11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了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孔新峰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本报与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项目组合作,特约请专家对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予以解读,阐释其古典涵义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彰显恒久价值。本期介绍“为政以德”。

主持人:王学斌(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嘉宾:孔新峰(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李敬学(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语出孔子 源流悠长

王学斌:为政以德毫无疑问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展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领域的高远追求。今天,我们特邀两位来自于孔子家乡的学者,围绕为政以德详作解析,见其真意。

孔新峰: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粹,是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核心表达。为政以德出自《论语》,其第二篇《为政》开宗明义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往今来,学界对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脉络。

第一种解释脉络强调“德”蕴含着一种政治规律。汉代经学家包咸、郑玄均将“德”字解作“无为”,南朝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指出“譬人君若无为而御民以德”。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以“德”为引领便能自然建立秩序,如同北极星岿立于中央,众星井然有序绕其而动。朱熹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这与道家法自然、反人为的“无为”观念颇为接近。但儒家“无为”思想蕴含鲜明的内在逻辑:由于“德”是为政的根本,恪守根本则能教化民众,为政者正己敬德便可自然抵达“无为”之境。此种“无为”不代表为政者不作为,而是指应当提升自身德性以教化民众。

第二种解释脉络强调要通过为政者的道德以上率下。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认为:“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胜。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有德之人当政,才能“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有德者自身也“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德”作为“内外如一的规范性的行为”,要求为政者首重“修己”方能“安人”。

以上两种解释脉络,皆为“政治统一之说”,也都揭示了孔子对于德性政治理想的追求。

李敬学:为政以德虽由孔子提出,但在此之前,中华民族在政治治理中重视“德”的作用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见证了殷周兴替重大历史变迁的周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并将其作为周人治理国家的思想纲领。如《尚书》中提到“王其疾敬德”“用康保民”“克明德慎罚”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产生了“正德、利用、厚生”的所谓“三事”,即“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是春秋时期重视道德和民众的体现。《左传》还提出:“德,国家之基也”,把培育高尚的美德视作“立国”的根基。这些重“德”的思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底色。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系统提出了为政以德思想。

为政以德 天下归之

王学斌:一种思想的产生,往往可以追溯出一个悠长的脉络,就像一条长河潜行千里最终浮出地表,它浮出地表的那一刻至关重要。

孔新峰:东周之季,礼崩乐坏,目睹天下四分五裂的孔子,希冀构建上下有序、各处其位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并非全然复古,而是汲古开新。

何谓“有德”?“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在为政以德的实践路径上,孔子进一步从“仁”“礼”两方面设定了标准:自我修养方面,要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教化方面,应践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做到“约之以礼”,是孔子给为政者指明的善治方向。此后,从孟子的“仁心义路”“礼门义路”,到荀子的“以德兼人者王”,均彰显出以“敦风化俗”实现“天下文明”的德性政治传统。为政者先慎乎德、修己以敬、充实光辉、施行仁政,自可产生北辰一般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可见,为政以德集中揭示了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天地之大德曰生,为政者要法天则地,用仁爱民本的“生生之德”,来以德配位、以德致位;“盛德”是“大业”的基础,为政者要怀抱忧患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此进行自我与社会的“革命”;德性政治的内在本质是“仁义”和“信托”,而非“霸权”和“契约”,外在体现是“礼乐”为主、“政刑”为辅、“天下”为怀,此种政治是把人当人看的政治,是驱除神权政治、武夫政治和财阀政治的政治;最后,德性政治并不排斥制度和法治,而是在此前提下高度关注政治担当者的贤能素养。

李敬学:接续主持人所用的比喻,为政以德的思想在孔子之后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就像一条河流由小变大,汇入了支流,从而让主流更加充实。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为政以德思想的发展。

第一,为政以德要求为政者要行有德之政。儒家认为实行德政首先要以民为本,必须要爱民、重民、惠民、利民、恤民、富民、养民、教民。《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民本观,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更是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汉代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这把“民本”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达到了“为民”“安民”的层次。宋代的张载提出了“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的主张。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倡导经世致用,重新阐发了“利用”“厚生”等民本命题。

其次,儒家认为实行德政要求为政者处理好德刑关系。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盛行“明德慎罚”的思想,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治理百姓,百姓虽能被动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义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汉代贾谊有一篇著名政论《治安策》,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就清楚指出,要“定经制”“兴礼乐”,“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这样才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国家安定。到了唐代,《唐律疏议》也明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都对为政者处理好德与刑的关系提出了要求。

第二,为政以德还要求为政者加强自身修养。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为政者的德行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他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此为政者首要的是修身正己。如何做到修身正己,孔子提出了“君子”“圣人”为理想境界的修身论,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充分认识到修德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论语·宪问》中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安人”“安百姓”的基础,这一观点也被后世儒家发扬光大。

《大学》提出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倡导由“内圣”而达“外王”,建立了一整套“修、齐、治、平”的阶梯式理论。以后历朝历代均重视官员的修身立德问题,形成了“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等一系列以具体德目为要求的为官标准,产生了丰富的“官箴”和“家训”文化。如官箴方面,东汉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宋朝的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宋代吕本中的《官箴》、元代张养浩的《庙堂忠告》、明代的《从政录》、清代的《谨身要法》《佐治药言》等,这些书大都提倡为官从政者要注重忠、诚、清、慎、廉、勤的个人修养,注重任贤、爱民、纳谏的从政品质。在为官从政者修身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还倡导从政者要以上率下,发挥为政者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积极实行道德教化,引导百姓崇德向善,从而政治清明、天下归之。

当代转化 更添光彩

王学斌:我来总结一下两位嘉宾对为政以德内涵的诠释,大致有三:其一,为政者当勤于修己,以身作则,此为基础,亦为前提;其二,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且施以信民、安民、富民之仁政,此乃治国理政之出发点;其三,处理具体事务时,为政者须采取“以刑辅德”的宽猛相济之治民方略,于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也就是说,道德是由于国家治理所需应运而生的产物,自然可以随着时代的转变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政以德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注入理论的光辉,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孔新峰: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家德性政治传统跌宕起伏,不绝如缕。德性政治的礼乐仁义精神作为一种超越现实政治的精神实质和强韧文化基因而得以不断再生产,注入每个时代有识之士内心深处,构成了中华文明血脉传续的根本。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志在救亡复兴的中国人放眼世界,在风雨激荡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德性政治传统为内核的儒家政治理论迎来剥复之机,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关键性的精神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在中华德性政治传统滋养下愈加彰显其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志道据德”“以德行道”,成功地将中国社会“组织起来”,以强大的领导力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为政以德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伟大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端赖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是“伟大的社会革命”:为政以德是星体之喻、引力之喻,满天繁星是“多”,巍巍北辰则是“一”,中国智慧在充分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和而不流、合众为一,有利于科学阐发“一多关系”和有效构建“共同体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李敬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将政德建设贯穿于党的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创新发展了传统为政以德思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系列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内涵要义,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又突破了历史上为政以德思想的局限性,赋予了更高标准和价值,形成了新时代的政德观,为开展好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本遵循和科学方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75471 传真:86-531-88375471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