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以前,我都没有想到,我会要写这样一个题目,也没有想到,曾经认识和一起工作相处了十年的张小刚老师,突然离开人世。
这对于他的亲人是一个痛苦和难以接受的现实;对于我们这些与她几乎天天相处的人而言,同样如此。我从读研究生期间开始认识张老师,留校工作之后与张老师同在一个圈子。我们三四个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工作,经常一起外出办事、开会,也不时一起出去游玩。可以说,除了他的家庭,我们与她相处最多。她不仅与我们工作配合协调,更重要的是,与我们性情相投,感情接近。她对我们而言,不仅是工作上的同事,而且是好朋友。张老师的突然离开,使我们的工作和感情上都裂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张老师比我的父母只小几岁,是我的长辈,然而,张老师对我有长辈的关爱,却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架子,对地位和辈分看得极淡。因此,对于我,张老师的离开,不仅是失去了一个同事,而且是失去了一个亲切的人。
一
张小刚,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个过于男性化的名字。不过这个名字对她而言,倒很适当----她几乎没有一点一般女人的小家子气。
她做事情,干净利落,办公室的事务经她打理,别人无需插手便井井有条。而且她从来不愿麻烦和指使别人。一些沉重的物品,也是自己搬来搬去,而不是找人代劳,自己在旁指挥。她走起路来,也往往是埋头大步而行,走很远也不会说个“累”字。因此,她和我们几个男的一起出去办事和旅行时,从来都不会拖后腿。
很多人都评价她“清高”。可能确实如此吧。对于陌生人和她看不上的人,她往往敬而远之,显得不善交际。然而,对于身边的人和欣赏的人,她却是热情和亲切的。因此,不熟悉和不了解张老师的人,会觉得她对人有些冷淡。但是,这只是平面上的,实际上她很热心。有一件事,大家都不知道。她不信任学校和政府组织的那些捐款活动,就自己私下进行捐助。前些年我兼班主任时,她让我帮她找一个家庭困难又上进的同学,每月给予两百块钱的资助,直到这个学生毕业为止。而且,她让我为此事保密,也不让我告诉那个学生是谁资助他。因为我此后没有再兼班主任,所以没法帮她继续找适合资助的同学,此事才没有继续下去。另外,她一点也不庸俗,不屑于追名逐利。很多跟她情况相似的行政人员都评上了高级职称,而她作为我们杂志的人,最有条件发文章的,却从来没有这样做,到最后还只是中级职称。这样的人,现在真算是“稀有品种”了。
她是学院里少数几个以能喝酒著称的女老师之一,但不太常多喝。只是有一次在青岛的啤酒街时,我试图挑动另外两个“自相残杀”,他们两个喝到差不多时,我自己也已经醉了。这时她半路杀出,连灌了我两杯,致使我一醉涂地,当场吐酒。这使我“怨恨”她挺长时间。不过,平时我们都只是在吃饭时喜欢喝点啤酒,而且她总是喜欢喝冰的,即使是在冬天。
张老师也以漂亮、优雅著称,而且很注意仪表穿着。尽管已经50几岁了,但是还会穿一些年轻女孩子穿的衣服,总是给人以一种美观的印象。她喜欢与其他喜欢打扮的女同事一起谈论服饰穿戴,这倒是她比较女性化的方面。
她是热爱生活,也有生活品位的。她喜欢外出旅行、游山玩水;也很喜欢整理、装点办公室。就在前两个月,我刚刚陪她去花卉市场买了很多花卉布置办公室。这些花草都生长得很旺盛。可是,现在她已经再也不能照顾这些花草了。
张老师学历不高,没有上过大学,然而他对文化和学术都很有兴趣和见地。尽管她只是一个行政人员,但是她十分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学术界和学术问题。她经常上的一个网站就是“学术批评网”。对于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期刊的混乱、堕落,她谈起来也是深恶痛绝。对于学术研究,她也很有鉴赏力,她很清楚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假学问;哪些书真有学术价值,而哪些书不过是一些废纸。对于那些学术上有真水平的学者,以及那些关心社会问题和学术道德的公共知识分子,张老师都特别的崇敬。
张老师看起来也是十分注重健康的。她的饮食很清淡,而且每天都坚持步行上下班。有时开车送她回家时,她都不让一直送到家门而是隔一段距离就近下车,一是怕麻烦别人,也是想多走走路活动一下。然而,现在看来,她的生活方式问题也是很大的。首先,她饮食过少。由于她很注意自己的仪表,所以为了控制体重经常节食。她早饭基本不吃,午饭也懒得吃,往往我们大家都在办公室一起去吃午饭时她才去吃。而晚上回家后,也往往只是凑合吃点东西。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缘故,张老师的丈夫和孩子这些年来一直不在济南,因此张老师自己一个人对于做饭和吃饭就往往敷衍了事。这导致了她长期营养不良,医生说她得病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缺乏几种关键的维生素。我想,她由于饮食不规律,吃饭量少,胃肯定不好,在治疗脑血管的过程中引发胃出血应该与此有关。另外,张老师尽管平常注意多走路,但是平时却极不好运动。她说周末两天她基本不出门,都是躺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甚至除了拿点吃的和去洗手间,基本都不动一动。如果,张老师平常饮食有序、营养充分、注意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治疗起来可能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恶化的情况吧!现在想想,这真是可惜啊!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加强运动,保持健康。这是张老师以生命为代价给我们的教训啊!
二
张老师是上个月底突然感觉头痛发晕而就医的。当时的诊断是脑血管梗塞。她得这个病很奇怪。因为大多得这个病都是高血压、高血脂引发的。而张老师体格较瘦,血压偏低。然而,医生说,低血压由于供血不足,也会造成血管梗塞。由于张老师在今年以前都没有过任何症状,而且发病后也仍然比较正常,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不会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医生也说张老师的病是可以控制的。最初的治疗也给我们以乐观的预期。张老师在住院期间,病情都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大约半个月后,医生就让她出院了。出院前两三天,我们去医院看她,她的身体状态不错,情绪也很高,和我们说说笑笑,还下床来一定要把我们送到电梯口。我们当时就想着过了端午节假期张老师就能够回来上班,一切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我们又能够每天见到她了。
然而,端午节过后,张老师还是没来上班,我们想可能张老师在住院许多天后,需要在家多休息几天。然而,到了接下来的周一,张老师仍然没来上班。到了周三,就传来张老师病情急剧恶化,发生了大出血导致昏迷的坏消息。然而,直到这时,我从来不曾想到张老师的病终会不治,而且如此之快的离去,何况在昏迷的第二天下午,又听说她苏醒了过来。我想,很多人都得大病,长时间住院,最后不也都病愈出院了吗?何况是平时显得健健康康、明朗干练的张老师。张老师的病也不过是拖时间长一点,终归能回来的。
然而,周五早晨八点钟,刚起床就接到紧急电话:张老师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真如被闪电击中一般,震惊不已。等到我们在惶惑和焦急之中赶到医院,来到病房的时候,张老师已经在靠呼吸机维持了。我看到平常熟悉的那个整洁明快、充满生气的张老师此刻僵硬地倒在病床上,面无血色,呼吸机导致她发出厚重的气息声,这使我恍惚地觉得她还有生命体征,还能挺过来。然而,我听说的都是张老师已经接近衰竭的消息,而且我看到医生翻开她的眼睛,按压她的胳膊,她竟然毫无反应,让我觉得无比担忧和辛酸。医生透了底,说她最多只能维持两天。
谁想,她连两个小时都没有维持,就匆匆离开了。而她的家人做出的丧事从简、简单整理后就送到殡仪馆火化的决定又让我尤其觉得匆忙。当然,这是符合张老师一贯快人快语的做事风格的。而且她一直不屑于那种已经病入膏肓还继续无意义地维持生命,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给别人造成麻烦的做法。然而,我真希望张老师能够多留一些时间,哪怕是她已经失去了生命,而不愿她这么快地被化为一盒骨灰。
真的没有想到,几天不见,张老师竟然病情恶化,与世长辞;真的没有想到,一天之内,张老师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成了一小盒骨灰。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我们这些长期在她身边的人,无不痛感她离开的突然,无不陷入深深的悲痛。她的突然病逝造成的心理空白,令我们如此难以承受。我真的不愿意相信:张老师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们的办公室里,再也不会有张老师的身影了;她再也不能与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外出、一起吃饭、一起说笑了。对此,我们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我不知道。
斯人已逝。去之此骤。唯悲唯叹。无尽怀念。
2010年6月26日,张小刚老师去世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