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库

Scholar Library

刘玉安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文库 >> 刘玉安专题 >> 正文

从巴茨克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  

作者: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来源: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5-05-25

内容提要: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执政1年多来,英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情形使人们回想起英国曾经历过的“共识政治”时期。英国政坛虽然并不乏杰出的政治家,但即使是最杰出的政治家看来也不可能“我行我素”,他们必须服从某种强制的、客观的力量。

关键词:巴茨克尔主义;布莱尔主义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89(1999)06-0060-66

在1997年5月英国战后第15次大选中,以政坛新人布莱尔领导的工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在全部659个议席中工党获得419席,比上届选举增加了145席。保守党却遭到了该党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总共只获得了165个议席,比上届选举减了158席。虽然人们对工党获胜并不感到意外,但对保守党败得如此之惨却始料不及。这个情形不由使人们回想起战后的第一次选举。一、战后第一次选举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领袖和英雄,英国首相邱吉尔不仅在国际上赫赫有名,在国内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敬重。在如此背景下举行的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中,邱吉尔和他领导的保守党自以为胜券在握。然而选举结果却出人意料,大名鼎鼎的邱吉尔下台了,名不见经传的艾德礼成了战后英国第一任首相。关于这次选举,历史学家们至今仍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这是邱吉尔“大意失荆洲”,也有人认为是艾德礼“才智过人”。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来,工党上台是当时英国民意的体现。作为率先完成产业革命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在英国暴露得也比较早、比较集中。其中的一个突出弊端是:在少数资本家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广大工人群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却每况愈下。资产阶级不仅垄断了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实际上还垄断了全部生活资料。工人阶级生活和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向资产阶级出卖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工人阶级的悲惨不仅在于只能,并且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而且还在于这种出卖的条件在日益恶化:机器的使用使许多工人的传统技艺变得一钱不值;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更是把大批工人排挤于劳动力市场之外。例如在1929—1932年间,英国失业

[PageIndex=2]

人数在高峰期曾超过了300万。对于这种大规模的失业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大规模贫困,旧的贫困救济法无异于杯水车薪。早在1909年,英国工人运动的一个组织———费边社就向政府提出了一个报告,要求政府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采取措施,根本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这是英国工人群众对福利国家制度最早、最直接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当时虽然未被接受,但它对后来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随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创立,为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创立又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为英国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预演。在战争期间,英国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全体劳动力实行了准军事化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调度,甚至对主要生活用品实行了全员定量分配。这种“公平分享”的“大锅饭”原则非但没有降低生产效率,反而使英国社会各阶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年,英国战时联合政府委托无党派人士、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起草了一份准备在战后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指出:社会福利是社会集体应尽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措施,全面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无知、懒散等各种社会弊病。报告还提出了关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许多具体设想。这个报告在1942年底发表后立即在英国社会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传阅这份报告。这表明,英国人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期待着战后能够过上一种新的生活。工党正是顺应了人民的这一愿望。1944年,工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关于战后恢复工作的报告。提出要把战时已证明切实可行的一些社会改革措施继续推行下去。1945年,工党在其《展望未来》的竞选纲领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改革主张,许下了更明确的诺言。相比之下,保守党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民的思想变化,虽然也许诺消灭失业、加强教育、扩大社会保险等,但并无诚意进行社会改革。保守党实际上主张恢复战前的社会秩序。保守党的领袖、当时的政府首相邱吉尔在其竞选演说中明确地表达了保守党的基本立场:“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无可挽救地同集权主义和卑劣的国家崇拜交织在一起……社会主义在其实质上不仅是对英国企业的一种攻击,而且是对普通男男女女自由呼吸权利的一种打击。不能容许一只粗糙、冷湿、笨拙而残暴的手捂住他们的口和鼻。一个自由的议会———你们注意着———一个自由的议会与社会主义学说是格格不入的”①。然而,当时人们所期待、或者说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演了的各种社会改革、其中特别是福利国家制度建设等恰恰是与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难怪选民们抛弃了邱吉尔去拥戴一个公开承认社会主义纲领的工党政府。二、巴茨克尔主义英国工党是在1900年由65个工会组织和3个社会主义团体联合而成的一个政党。该党虽然宣称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但它的指导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费边社渐进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党虽然在1924和1929—1931年曾两度执政,但由于在议会中不占多数而被右翼把持了领导权,在两度执政中并未实行大的社会改革。1945年选举后的情况则不同。首先,·16·从巴茨克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①林赛·哈林顿:《英国保守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42页。

[PageIndex=3]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这个大趋势对英国的工人运动、从而对工党政府的改革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其次,战争使英国的国力消耗殆尽。和平到来,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渴望过一种新生活,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工党政府在议会中占绝对多数的席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工党政府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工党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废除了1927年的反工会法,恢复了工人进行总罢工的权利;通过了进一步限制上院权力的法律。在经济上,1945年到1951年,工党政府共实施了8个国有化方案,先后对苏格兰银行、煤炭、国内运输、电力及钢铁等行业实行了国有化。到1951年,英国国有化企业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约20%,就业人口超过了200万。这些国有化改革,适应了当时英国有计划、大规模的战后重建的客观要求,曾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政府最重要、最引以为豪的社会改革是建立了英国福利国家制度。从1946年到1948年,工党政府基本上把贝费里奇报告规划的蓝图变成了现实。通过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险法、住房法、教育法、补充救济法和特殊社会群体援助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使每个英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948年郑重宣布:英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福利国家。按照艾德礼的说法,工党的这些改革旨在建立一种使各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制度。但这种制度没有改变英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实质,它固然为广大工人群众带来了一定实惠,但它的基本职能则是保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常运转,从而在根本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保守党人很快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再泛泛地攻击社会主义和反对社会改革。1946年,邱吉尔授权巴特勒组建了一个政策小组。1947年,该小组起草了名为“工业宪章”的文件,承认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甚至还承认对“煤矿、铁路和苏格兰银行的国有化是不可逆转的。”宪章还声明保守党赞成并将进一步改进社会福利事业等。这样一来,保守党的社会政策主张与工党几乎完全一致了。在1951年的大选中,工党内部由于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裂,保守党终于又东山再起。重新上台的保守党并没有违背他们的诺言,几乎全盘接受了工党政府的各项社会改革,甚至包括国有化改革。在福利国家问题上,保守党政府对医疗保健等政策做了一些小调整,而在政府修建住房等方面,改革的步子迈得比工党政府还要大。当时的保守党发言人、保守党政府财政部长巴特勒说:“福利国家不只是社会党人的发明,也是我们的创造。”保守党立场的这一转变,使得由工党发动、创立的社会改革和福利国家制度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现实。从那时候起一直到70年代中期,转流执政的保守党和工党始终奉行着这种基本一致的社会政策。人们用50年代保守党发言人巴特勒(Butle)的姓的前一半和50年代工党领袖盖茨克尔(Gaitskell)的后一半,合成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作巴茨克尔主义(Butskellism),用以描述工党和保守党政见上的基本一致。从战后到70年代中的这一时期通常被人们称为“共识政治”时期。三、撒切尔主义巴茨克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在50、60年代,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 8%。这个速度较之同期的日本、西德等·26·欧洲1999年第6期

[PageIndex=4]

虽然还低许多,但如此长时期的连续、稳定增长在英国还前所未有。再加上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进入7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形势有了变化。以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为标志,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进入70年代后就开始不景气。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则使不景气演化成危机。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出了经济萎缩、失业严重、通货急剧胀膨的所谓“滞胀”现象。在英国,这种“滞胀”现象犹为严重。从1973年11月起,英国经济开始萎缩,1974和1975年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出现负增长,1975年底失业人数达到了120万,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 2%,英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急剧下滑。凯恩斯主义似乎完全失灵了。于是,在工党和保守党内同时发出了抛弃凯恩斯主义、抛弃巴茨克尔主义的呼声。不同的是,工党内部的反对派要求向左转,保守党内的反对派要求向右转。这样,伴随着这两大政党的分化,英国持续了近30年的“共识政治”宣告结束。在保守党1975年2月的领袖选举中,受党内右翼拥戴的撒切尔夫人击败了资深的前任领袖希思,成为该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领袖。这表明右翼在保守党内已占据了上风。在当时执政的工党内部,左右两派的势力基本相当,这使得政府难以采取果断措施来摆脱经济困境。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引发了人们对现状、对现政府的普遍不满。1978年底、1979年初,由于增加工资的要求未得到满足,英国各行业的工会掀起了罢工浪潮。罢工不仅对资本家和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所有这些进一步唤起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79年5月,以新面孔、新政策、新主张为特点的、英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粉墨登场了。撒切尔夫人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她认为英国经济已经病入膏肓,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来医治,重病必须用猛药。她先后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首先,面对经济萎缩和通货膨胀并发、失业日益严重的局面,撒切尔夫人一反以往历届政府依据凯恩斯主义而采取的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提高有效需求以刺激经济的基本方法,转而采用了依据货币主义理论,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币值、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政策。撒切尔夫人宣称:通货膨胀对英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比社会主义还要大。保守党政府的具体政策包括:第一,大力推行私有化。前面提到,在“共识政治”时期,英国的国有化企业曾占到了企业总数的20%。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首先果断地关闭了一批亏损的国有企业,继尔又把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份以较低的价格大量抛售,从而实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夫人称之为“资本人民化”。此外,撒切尔夫人还以优惠价格出售了大批公有住房,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工人得到了一定的实惠。第二,对工会采取了强硬政策。以工会不能超越法律为理由,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于1980、1982和1984年先后颁布了两个《就业法》和一个《工会法》。这3个法令使工会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政府以“不干预”为理由,把工资谈判完全交由劳资双方去处理。在经济萎缩、失业严重的条件下,这种谈判显然对资方特别有利。第三,削减了中下层人民群众的一部·36·从巴茨克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

[PageIndex=5]

分福利。在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英国一直实行着个人所得累进征税制,从而使得福利国家制度多少带有“劫富济贫”的色彩。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以“把英国从一个依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自立的社会”为口号,大幅度削减了个人所得税,大大增加了“人头税”。这就使得福利国家制度的开支名符其实地变成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大低收入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必然因之而大大下降。上述主张和举措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撒切尔主义。”显而易见,撒切尔主义与《工业宪章》、与巴茨克尔主义是大相庭径的。尽管人们对撒切尔主义至今仍见仁见智,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1年里,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面貌大有改观,主要表现在:首先,英国经济于1981年5月跌至最低点后开始持续增长。自那时至1990年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英国经济终于甩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随着经济的增长,英国失业人数由高峰的1982年初的300万减少到1990年的167万。与此同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由1979年的25%下降到1988年的4 4%。古老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一点当时曾被誉为“英国奇迹”。第二,由于私有化政策的实施,持有股票的人数由1979年的300多万增加到1989年的1100多万,占了总人口的20%;原国有企业的40%已实现了私有化。此外,拥有自己住房的家庭由1979年的1135万户增加到1990年的1505万户,即从占家庭总数的54%增加到70%。第三,由于对工会采取了强硬措施并且成功地制服了1984—1985年持续了1年多的煤矿工人大罢工,政府与工会相比力量得到了加强,罢工浪潮明显回落。全国由于罢工而损失的工作日由1979年的2947万个减少到了1990年的413万个。英国的生产秩序、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从总体上说,在1979至1990年间,英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约25%。这是撒切尔夫人最引以为豪的政绩。但在这骄人的政绩背后隐藏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被迅速拉大了。正如许多西方评论家所指出的:撒切尔夫人的确创造了一个富裕的英国社会,但她同时又创造了一个贫穷的英国社会。此外,从1989年开始,所谓的“英国奇迹”逐渐消退。首先是通货膨胀率重新上扬,接着自1990年4月开始制造业的生产量下跌,整个经济开始萎缩,失业人数又开始增长。撒切尔夫人尽管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但均未能制止英国经济下滑。撒切尔主义似乎气数已尽,民众的失望情绪日甚一日。1990年颁布的“人头税”法更进一步触犯了多数选民的利益,再加上保守党内部在欧洲政策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撒切尔夫人于1990年11月被迫辞去了保守党领袖及政府首相职务。四、布莱切尔主义撒切尔夫人的下台并不等于撒切尔主义的终结。撒切尔主义虽然已经过了它的鼎盛期并且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它毕竟为英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民众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它的新“主义”。因此,在撒切尔夫人的全力支持下,她的续任者梅杰在1992年的大选中率保守党实现了“四连胜”,从而使得没有撒切尔夫人的撒切尔主义政策得以继续实施。对于工党来说,连续四次竞选失败,在野已经13年,这个严酷的现实迫使它不得不痛定思痛、改弦更张了。在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失灵时,保守·46·欧洲1999年第6期

[PageIndex=6]

党和工党内部的反对派都要求放弃巴茨克尔主义。到70年代末,这两党内部的反对派都取得了成功。在保守党方面,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右翼继1975年取得领地位之后,1979年又取得了政权。在工党方面,以富特当选领袖为标志,左翼在1979之后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1983年的选举中,在新领袖的带领下,工党与保守党打了一场“阵地战”。针对撒切尔主义的政策主张,工党在其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的竞选宣言中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增加公共开支、重新实行国有化、给工会更大的权力、单方面削减核武器和退出欧洲共同体等等。这个纲领显然脱离了客观现实,再加上撒切尔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使得工党在该届大造中惨败。此次大选失败后,金诺克接替富特出任领袖。金诺克本人虽然仍属于左翼,但他认识到,工党要赢得选举,就必须面对现实,党的纲领必须反映民众的意愿。为此,工党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跟上英国社会的现代化。但由于党内认识尚不统一且改革步伐太慢,工党在1987和1992年的两次大选中又接连败北。1992年大选失败后,金诺克引咎辞取。继任者史密斯继续推行工党内部的改革,不幸的是史密斯于1994年突然去世。此时,年仅41岁,被认为是工党内最具现代意识的托尼·布莱尔脱颖而出,成为工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领袖。就年龄和成长环境而言,托尼·布莱尔属于“现代派”,他的思想也特别开放。接任工党领袖后布莱尔即发表讲话,指出工党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社会已经变了,而工党却未能与之一起变化。于是他提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锐意使工党“现代化”。为了使全党统一认识,布莱尔决心修改党章。英国工党现行的章程是1918年通过的。该章程的第四条是这样写的:“在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公有制以及对每一工业或服务行业所能做到的最完善的群众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确保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生产者获得其辛勤劳动的全部果实和尽可能做到的公平分配。”这个条款一直被英国媒体认为是工党“社会主义”性质的最明确体现,是工党对“公有制”的承诺。它也的确是工党多年来推行的国有化政策以及福利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1959年,当工党在大选中三连败之后,当时的领袖盖茨克尔就认为,这个第四条不合时宜,它吓跑了许多选民。但由于左派的坚决反对,盖茨克尔修改这一条款的建议未获通过。1991年,金诺克再次提出修改这一条款,仍然未果。1992年工党在大选中又连续第四次失败。布莱尔接任领袖后决心从修改这一条款着手,统一全党的认识。经过精心准备,在1995年4月29日的工党特别代表大会上,党章修正案终获通过。修改后的第四条是这样写的:“本党赞成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管理强大而来源丰富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的存在既是公正社会、也是有生命力的成功经济的重要基础;本党既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适当控制的私有因素,也需要有奠定在效率和公有基础上的公有制。”新章程虽然承认公有制,但工党却解除了对它的特定义务。用英国选民的话来说就是:工党不会在国有化问题上一意孤行了。事实上,党章修正案一通过,布莱尔就在许多场合表示:如果工党上台执政,不会改变保守党政府行之有效的基本政策。1996年7月4日,工党在发表《新工党,英国新生活》的政策声明后向执政的保守党正式提出了竞选挑战。与1983年的“阵地战”相比,工党此次采取了“迂迴战术”。工党虽然抓住了英国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等现象对保守党·56·从巴茨克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

[PageIndex=7]

进行了攻击,但与此同时不再坚持赤字预算、控制物价、控制进口等主张,而强调要紧缩公共开支、严格限制政府借贷、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给苏格兰银行更大的权力等等,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撒切尔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由于工党是打着“为民请命”和组建一个“为多数人而非少数人”服务的政府的旗号才得以上台的,它当然不能不对选民负责。执政1年多来,工党政府在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上的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例如新政府上台伊始就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调整,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人民。与此同时,它还加大了对社会犯罪及枪支武器管理的力度,努力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预赤字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点的确显示出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的区别。但是,在基本经济政策方面,正如布莱尔在竞选前许诺的那样,保守党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党政府几乎全盘接受下来了。布莱尔走得甚至比撒切尔夫人还要远。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就宣布:政府只负责确定通货膨胀率的政策目标,日常利率的变更则由苏格兰银行决定。此举意味着工党政府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加重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工党执政1年多来,英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的确可圈可点。英国不仅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而且其经济增长势头在欧盟国家中也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就的取得不是由于工党政府改弦易辙,而是由于它接受了撒切尔主义。据此,人们不无道理地把英国工党政府的现行政策主张称之为“布莱切尔主义”(Blaicherism,即布莱尔姓的前半截加上撒切尔姓的后半截),并且认为英国又回到“共识政治”时代。布莱尔为什么要接受其政敌的主张?英国为什么又回到了“共识政治”时代?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位政治家都想叱咤风云,都想开创新时代,都想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主义”两个字,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也就是说,政治家必须审时度势、反映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才可能获得成功。在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战后以来从艾德礼上台到巴茨克尔主义和撒切尔主义,再到目前的布莱切尔主义,都是英国人民意志的体现。事实上无论是福利国家制度,还是巴茨克主义或撒切尔主义,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英国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目前的布莱尔政府更是困难重重。究竟怎样既为人民谋福利又保持财政平衡、怎样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社会公平?在不改变基本社会制度的条件下显然不可能把上述问题摆平。到目前为止,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并没有行将崩溃的迹象。作为这个体系一部分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无疑必须在这个体系内生存、竞争和发展,目前的布莱尔主义除了对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修修补补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作者简介:刘玉安(1953年— ),199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国政学院院长、教授。通讯地址:250100 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学院收稿日期:1998-12-07责任编辑:刘 绯·66·欧洲1999年第6期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75471 传真:86-531-88375471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