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讯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召开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2005年12月23日下午,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工作会议在邵逸夫科学馆第三会议室召开,基地全体人员参加。会议由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主持。
会议有三项内容:一是总结2005年工作;二是请研究所全体同志对基地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2006年的工作计划;三是各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王建民教授首先进行了工作总结。2005年研究所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编制了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985”二期建设2005年度计划书和任务书;2、组织开展编写“社会主义论丛”和“社会主义译丛”工作,初步拟定了5部书搞,2006年将有不少于5部著作出版;3、于2005年6月17~19日举办了山东大学“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有来自英国、日本、加拿大和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省环境保护局、民间环保团体的60多位学者与会,会议交流与探讨了环境政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4、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开展“新时期乡村组织化建设实验”项目,在山东邹平筹建了农村问题研究基地;5、破格引进了国内知名学者冯克利教授,使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得到加强。
王建民教授就“985”二期工作安排进行了汇报。985建设项目的落实,为提高重点研究基地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他还就《社会主义年鉴》由于人员缺乏而没有开展工作向大家做了说明。
各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对基地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研究所资深专家赵明义教授在发言中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积极开展人才的
引进工作,在加强专职研究人员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也要整合好兼职研究人员,要善于整合,发挥他们的作用。2、今年基地开辟的农村问题研究方向很好,中国农村是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社会主义研究应加强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华中师大对农村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政权建设方面,我们应在农村经济、非政权组织等方面开展研究;3、“文丛”、“译丛”要抓紧落实,人才和成果是基地建设的目标;4、建立校内新的机制,社会主义论坛要定期召开,现在就要对“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论证工作做好安排。
张乐岭教授充分肯定了目前基地的工作和研究人员在科研方面做出的努力。他
认为,在研究中要特别关注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三农问题应成为研究所重要的研究方向,要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加大支持力度。
周向军教授在发言中说,要重视“十一五”规划论证工作,要把社会主义论坛落到实处。他争取在最近一期论坛上将他主持的基地重大课题研究情况向专家汇报,展开研讨,吸取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意见。他还提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要全方位地开展,如可在文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王韶兴教授、徐艳玲教授、崔桂田副教授等也就基地的工作做了发言。
各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楚成亚博士就他负责的“新时期乡村组织化建设实验”课题做了重点汇报。该课题是我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合作项目。课题是一个实验与研究并重的项目,宗旨是探讨农民自组织的动力和机制。课题组在邹平张高村建立了实验和研究基地。课题的直接参与者一是来自校内外的农村问题专家;二是以山东大学学生社团“农心社”为主体的硕士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在2005年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已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化建设。2006年度将主要围绕如下具体问题展开研究:1、村民自组织基础的多元化;2、村庄资源动员的机制;3、精英人物的分布与村庄事务;4、村庄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村民公共精神的发展;5、村民、知识分子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6、村民最低公共品需求的结构与水平。
王建民教授要求个课题组抓紧工作,特别要求那些是已经延时结题的课题组,力争在2006年结题;对于那些拖延时间较长的课题,确有困难而不能在2006年结题,研究所将与课题组负责人协商,尽快提出处理意见。
邹平乡村建设研究基地正式开展工作
我所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在山东省邹平市投资建立的长期的农村问题研究实验基地。目前已筹备并完善了邹平研究基地的生活及办公设施,正式开展以“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为题的专项研究。该课题组已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建设实验,在该村推动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并于12月11日组织山东大学医学院学生到乡村为老年人开展了查体活动并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为下一步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基地2005年两项成果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2005年5月,本所专职研究员杨鲁慧教授的“全球化:当代中国对外发展方略的基本视角”和臧秀玲教授的“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新变化”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术交流
“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课题组召开开题研讨会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所”2004年度重大课题“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8月20日举行了课题开题研讨会。课题组主要成员郇庆治、韩立新、方雷、李宏、张淑兰、刘颖、郭晨星等参加了会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章印副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课题负责人郇庆治教授介绍了课题申批立项的基本情况、课题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大致研究设想;课题组成员深入讨论了课题研究的主旨与研究框架、课题子课题结构及其任务分工、课题最终成果形式与研究进度等议题。会议确定,课题组争取在2008年初完成并于当年6月提交教育部相关机构鉴定。
我所人员参加第九届中青年学者社会主义专题研讨会
2004 年8月20—22日,研究所所长王建民和及所属《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一行赴山东聊城出席中青年学者社会主义专题研讨会第九届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党的执政能力与建设和谐社会”。会议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聊城大学协办。与会学者对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王建民等出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政治学片基地主任会议"
200年9月,王建民、王韶兴、张小刚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片基地主任会议。该次会议由华中师大农村问题研究基地组织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社政司的领导、政治学片各基地主任和基地秘书,大家就各基地基地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交流,交换了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目前面对的问题。来自教育部的领导和各个基地的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得到新的启发,这对政治学六个基
地今后的发展、对政治学科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建民、徐艳玲教授出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
10月23—26日,王建民、徐艳玲教授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徐艳玲教授作了“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发言。
王韶兴、杨鲁慧教授等出席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和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杨鲁慧、王韶兴、徐艳玲、崔桂田、方雷等于2005年10月28—11月1日参加于日照召开的山东省科社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和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王韶兴教授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该次大会选举了新一届学会领导机构,杨鲁慧、王韶兴当选为新一届学会副会长。在研讨会上徐艳玲作了“‘拉美化’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的主题发言。
——王建民于2005年10月赴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参加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杨鲁慧于2005年7月去江西师范大学参加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
——王韶兴、崔桂田于2005年9月12—18日参加了中组部在宁夏石嘴山市召开的“国外一些政党处理社会矛盾和危机的经验”研讨会 。
——7月29日 ------ 8月6日,周向军教授参加了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新疆考察团赴新疆为期一周的考察。其间,听取了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有关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乌鲁木齐等市、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9月27日——9月30日,周向军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建设高层论坛”研讨会。
——9月28日------30日,周向军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历史唯物
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向大会提交了《中共“八大”后“结合”进程的历史考察与宏观思考》的论文。
——10月12日——15日,周向军教授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马克思主义
与当代世界——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大会发言, 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
重大课题进展情况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各国实际相结合”课题组
几年来,这一课题进展得不很顺利,主要是课题组成员中有几位工作与教学、科研任务太重的骨干,没有精力放在该课题的研究上,所以,或者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是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无精力与时间进一步去修改。于是就全落到了课题负责人赵明义教授头上了。课题负责人,为了保证质量,只好申请延期鉴定,由自己去承担那些未完成任务的人的工作;而课题负责人是73岁高龄、又患较重心脏病的人,所以只好慢慢研究和撰写。
今年第三季度,研究所以该课题为主要内容举行了一次论坛,论坛会上有十多个造诣深的中青年学者,对课题已完成的成果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旨定了已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会后,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部分成员一起,认真研究了大家提出的意见,搞出了一个新的修改方案。主要修改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大部分“结合”的基础理论,增加了两个内容即“结合”的主体与“结合”的评价标准。这样原来已完成的部分,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新增的两个内容需重新研究与撰写。二是各个已完成的部分,根据论坛会上大家提的意见,也要作出局部修改和补充。
论坛结束之后的几个月,进展情况如下:第一大部“结合”的基础理论,新增的两个内容,已由课题责任正在去作;第二大部分“结合的历史经验”中的五个子课题,两个早已完成,现继续修改提高,另外三个子课题中的两个原承担人未完成好的部分已课题负责人完成了。还有一个子课题承担者正在加紧工作,现已接近完成;第三大部分的四个子课题都已完成,但仍由子课题承担者继续搜集新资料作完善与提高的工作。总之,整个课题的工作已完成了90%,为保证质量,还是申请在2006年上半年全部结束工作,并作好提供鉴定的一切事情。
“越、老、朝、古社会主义模式比较”课题组
1、2005年三、四季度课题研究进入调整期,大课题和子课题都根据各国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进展,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和修改,预计2006年上半年可最终完成。
2、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最新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崔桂田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越、老、朝、古四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及进展》和2005年9月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反映了国内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王韶兴和崔桂田所撰写的《越南共产党在革新开放过程中处理“四大危机”的探索与实践》的调研报告,也已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所采用。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研究”课题组
2005年下半年,多次去北京等地,进一步调研、请教有关专家、掌握有关学术信息和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出版(发表)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是:
(1)出版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其主要内容是把世界社会主义放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其中包括对全球化视野中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考察,并作出了许多的理论升华。
(2)发表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3日),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共生共长的关系。认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确认、把握全球化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全球化时代重大历史课题的能力。
另外,已经完成了“全球化视角:解读现实社会主义的诞生”、“全球化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论文。
左凤荣和王建民教授共同承担《20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研究·第二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识史》的研究工作,左凤荣负责研究苏联和俄国政治家、学者对苏联模式,实质是斯大林模式是如何认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变化。
这半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搜集材料。2003年斯大林去世50周年纪念日以来,特别是200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俄国重新掀起了斯大林热,出现了一些新书、新资料,还举办了一些学术讨论会,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这段时间主要在搜集这些资料,了解俄国学界如何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目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不少,其中有俄国新出版的一些书:如莫斯科大学两位教授写的《1938—2002年俄国史》、皮霍亚著:《俄罗斯政治史》、索科林:《现代俄罗斯政治史》等,还有俄国有关报刊上的大量文章。
二是确定了研究设想和写作提纲。初步确定的按时间先后来写,分成以下几部分: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国内外的反应;苏俄转入新经济政策之后;斯大林模式建立过程中的激烈斗争;斯大林模式确立与强化时期(30至50年代初);苏共二十大以后对苏联模式认识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开启改革的闸门之后;苏联解体以后。每一部分主要围绕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再现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认识的发展演变过程,加深我们对该模式的理解。
三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就近年来俄国史学界如何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整理了一些资料,在2005年11月25日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召开的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向专家进行了汇报;研究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如何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从初步的研究看,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时并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只是在改革推进不下去,到1989年以后,才转向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
“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课题组
由沈洪波承担的子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在博士论文的基
础上正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做进一步研究。
由李春明承担的子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也在博士论文的
基础上正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做进一步研究。
由博士生崔婷承担的子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在导师的指导
下,正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做较大的调整和改写。
由车美萍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子课题《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研究》正在
研究中。
由张彩凤承担的子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正加紧
研究之中
由孙熙国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刘志国承担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
代化问题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已经通过,正式开始了研究。
课题的总体性研究,已确定由徐艳玲、魏恩政和周向军三人分工合作完成。
为了提高本课题的研究质量, 课题组已为筹备小型研讨会,聘请校内外专家
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议,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该研讨会原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召开,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开成。计划明年上年召开。
一、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各子课题进展仍然不平衡
2. 有较高水平或较大影响的阶段性成果太少
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在新的一年着力解决。
“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于2005年8月20日举行了课题开题研讨会。课题组主要成员出席了会议。课题负责人郇庆治教授介绍了课题申批立项的基本情况、课题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大致研究设想;课题组成员深入讨论了课题研究的主旨与研究框架、课题子课题结构及其任务分工、课题最终成果形式与研究进度等议题。会议确定,课题组争取在2008年初完成并于当年6月提交教育部相关机构鉴定。
一、课题概况
总体框架
基于环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视角,本课题将生态社会主义界定为一种与生态自治主义(深生态学/生态中心主义)相对应的生态政治理论与实践流派。换句话说,它泛指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特别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意义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及其实践应用。据此,这种广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密切关联的组成部分或亚向度: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狭义)和“红绿”政治运动理论。依此为基础,本课题旨在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发展变化加以系统研究。
主要内容
一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和主要观点,着重研究它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理论进展与发展趋势。 二是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后者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被前者所认识和接受。三是生态社会主义与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二者在现实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是一种“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还是它们之间有着更复杂的关系构型。四是生态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着重论述前者是否足以使我们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绿色向度,或者它有着哪些具体的借鉴意义。
基本目标
第一,一部25万字左右的学术专著
第二,15篇左右高水平的专题性论文和1个5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第三,《环境政治学译丛》“生态社会主义研究”专辑(共4册)
第四,于2007年主办“社会主义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出版会议论文集。
二、课题组构成
共同负责人:郇庆治、戴维·佩珀
子课题负责人
子课题之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戴维·佩珀)
子课题之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韩立新)
子课题之三:生态社会主义与绿色运动政党研究(郇庆治)
子课题之四:生态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方雷)
主要成员
张淑兰、李宏、徐凯、刘颖
三、课题进度安排
1.项目启动与研究计划调整阶段(2005年7月—12月)
2.文献资料搜索整理阶段(2006年1月—12月)
3.理论分析和写作阶段(2007年1月—12月)
4.项目评估总结阶段(2008年1月—6月)
“新时期乡村组织化建设实验”课题进展报告
一、 课题概况
l 本课题受亚洲基金资助,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l 本课题是一个实验与研究并重的项目,宗旨是探讨农民自组织的动力和机制
l 本课题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并在邹平张高村建立了实验和研究基地
l 本课题的直接参与者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校内外的农村问题专家;二是以山东大学农心社为主体的研究生
二、 2005年的进展
l 筹备并完善了邹平研究基地的生活及办公设施
l 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包括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关系网、精英结构和村庄布局
l 了解归纳出了村庄的主要公共问题
l 反复论证后,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建设实验,推动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开展了查体活动
l 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2006年度的研究计划(12个子题目)
l 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300小时的录音、200幅照片、5万字的文字和40分钟的影象
三、 2006年的计划
l 引导、推进村庄公共生活平台的建设,包括安装路灯、筹建图书室、编辑张高通讯等
l 对村内外资源进行动员,筹建村庄公共活动基金
l 初步总结张高的实验经验,并寻求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广
l 全面启动子课题的研究,并从中产生出初步的研究成果
l 筹办“新乡村建设论坛”
四、2006年度开展的主要子课题
l 村民自组织基础的多元化
l 村庄资源动员的机制
l 精英人物的分布与村庄事务
l 村庄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村民公共精神的发展
l 村民、知识分子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
l 村民最低公共品需求的结构与水平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编
2005年12月30日